电视剧《小舍得》里,蒋欣饰演的妈妈田雨岚是位虎妈,全方位无死角地盯着儿子颜子悠。
子悠的学习和生活,妈妈都事无巨细,一切都得听她的。
子悠想吃水果,妈妈说糖分高会发胖,还影响智力,让他放下水果,去背单词;一家人吃饭,妈妈让他当众表演背诵圆周率,他面无表情,机械地背诵;爷爷问他想不想去金牌班,他看了一眼妈妈,口是心非地说想去。
田雨岚指导子悠竞选班干部这一段,可以看出她的强势和子悠的无奈。
田雨岚写了演讲稿,一句一句指导子悠念。
子悠有些担忧,说自己以前没当过班干部,怕同学们会不选他。田雨岚安慰他没事,经验都是积累起来的。
子悠又说,他之前也没有兴趣广泛。妈妈着急了,说他话多,就按照妈妈给他写的稿子背,背得滚瓜烂熟的,就像自己说出来的,重点是声情并茂。
子悠无奈,只好听妈妈的话,背过了演讲稿,并在选举中成功竞选上了副班长。
田雨岚对子悠的爱,与其说是爱,不如说是控制。在她的控制下,子悠只需要按照妈妈规划的路线走,听话照做就是了。
其他的,想都不要想。
面对妈妈的控制,子悠虽然不情愿,但他隐忍不发。
微博上“子悠快抑郁了吧”上了热搜,可见网友们对他的心疼和担心。
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
生活中,有很多父母和田雨岚一样,打着爱孩子的名义,其实上却是在控制孩子。
孩子何时学习,喜欢玩什么,读什么书,他们说了不算,一概得听父母的。
心理学家李雪说,控制,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。
在家庭中,这种控制是有害的。
1、让孩子失去自主性
我认识一位妈妈,她对儿子的学习简直操碎了心,跟田雨岚有一拼。
在她看来,儿子贪玩、磨蹭,如果不管他,他会把作业写得很乱、很差,写到很晚。
“晚上九点半之前,写不完作业,我就把你的作业收起来。”妈妈的语气一点也不友好,还暗含威胁。
“如果我不这样说,他晚上会磨蹭着写到十点甚至更晚。”妈妈很无奈。
其实她没意识到,在写作业这事上,她已经对儿子形成了控制。
写作业是谁的事?当然是孩子的事。为什么孩子不紧张,反而是妈妈紧张呢?
因为孩子知道,妈妈比他更在意自己的学习。所以,他不用思考几点开始写作业,几点玩,反正妈妈会提醒他。
当他写慢了,妈妈会提醒他,要加快速度;当他字写得乱了,妈妈会提醒他要认真书写。
在妈妈控制下,孩子无法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。当他学习时,伴随着妈妈的催促、呵护、指责,他体会到的是痛苦。
写作业上如此,其他方面亦如此。
父母的控制在哪里,孩子就会在哪里体会到痛苦和扭曲,无法发展出自己的独立。
2、容易引发家庭中的“权力之争”
《孩子:挑战》中讲了这个一个小故事:
妈妈很苦恼,她想尽办法让12岁的女儿帕蒂同意带饭盒去学校,放学后回到家自己把饭盒洗干净。
刚开始几天很顺利,可是有一天帕蒂忘了洗饭盒。妈妈发现厨房台面上放着饭盒,里面有剩饭和发酸的牛奶,妈妈很生气。
她指责和说教了女儿,女儿也保证会记得洗饭盒。可是几天后,同样的情形又上演了。
母女二人发生了冲突,任妈妈批评、打骂女儿,帕蒂嘴上答应着妈妈,却常常故意不照做,她只想用纸袋装午饭。
由于妈妈的控制,在帕蒂用何种工具带午饭这事上,引发了一场权力之争。
这样的战争,没有赢家,有的只是怒气和争斗。
心理学家鲁道夫·德雷克斯说,父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力,然后孩子们向父母“宣战”,不愿受到控制或支配。不论什么时候,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,就会导致权力之争。
其实,父母放下对孩子的控制,并不难。
父母可以问问自己:在关于孩子的事上,究竟是谁的事情?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,无论父母多么焦虑,多么看不惯,也要努力闭上嘴。
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,而不是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,听我的。
孩子需要自己去经历,去体验,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。而不是,在父母控制下,被动地接受。
拿写作业来说。
我上面说的那位妈妈,她曾经试图不去控制孩子写作业,因为她后来意识到,自己这样盯着孩子,不仅自己焦虑,孩子的状态也并不好。
恰好有一段时间她父亲生病住院,她每天带着二宝奔走在医院和家之间,无法顾及大宝,作业的事自然也就管不了,让大宝自生自灭了。
结果,没有她控制的那些天,不但她轻松不少,大宝的作业完成程度也并不像她想象中那么糟糕。
她很欣慰。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但当家长以爱之名,对孩子行控制之实时,孩子就无法进行自我掌握,也不可能发展出自主性。
思想家卢梭说,人是生而自由的,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
为人父母者,请放下控制,看见真正的孩子,才能给孩子最真的爱。
互动话题,对田雨岚的教育方式,你认同吗?来留言分享吧。